澎湃新闻 | 安徽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林下“黄金”

时间:2024-08-29浏览:11设置

顶着烈日,学生们参观林场调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入乡村探寻林权制改革成效、走访村庄宣传林业碳汇项目....近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碳云团队前往宣城市3县20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宣城市是安徽省重点林区之一,拥有林地面积70.84万公顷,以建设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为契机,在发展林业规模经营、林权价值增值途径、林权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坚持先行先试,突出改革赋能,有力促进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如何活化林权改革机制,助推青山变“金山”,团队在旌德县柳溪村找到了答案:该村创新建立“两山银行”模式,鼓励农民将零散的林业资源“存入”两山银行,并颁发《生态资源受益权证》作为“存折”,让林地从实物变成资产。团队成员席羽彤站在村庄观景台上,远眺成片的白茶、香榧、优质果园,不禁感慨:“该模式不仅带动了柳溪村民脱贫致富,也助推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闲散的社会风气,让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甜头”。

柳溪村村书记带领团队参观“两山银行”。张莉洁/摄


走进“全国林长制改革策源地第一村”——华川村的特色灵芝基地,团队成员发现:大片遮阳棚下,灵芝“伞”面上、培养基上均被厚厚一层褐色粉末覆盖,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粉末叫做孢子粉,可以用于制作多种食品和保健品。据了解,华川村正是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多家农林企业进驻,积极推进林下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以灵芝为代表的产业链价值,实现了“以绿为宝,点绿成金”。

团队成员参观灵芝博物馆。潘子严/摄


在深入探究宣城市林业改革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李坦的带领下,不仅探索各地林权制改革创新举措,也在积极发现和尝试解决各地不同模式下实现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存在的问题。

在五龙山林场,实践团了解到该林场以毛竹笋材两用林为特色,巧妙地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林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发现国有林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的“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依然突出,更加坚定了团队成员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决心。

五龙山林场工作人员带领团队成员参观林业研学基地。潘子严/摄


在泾县茂林镇唐里村,村党支部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以“森林+康养+旅游+研学”为内容,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使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态保护的意识也提高了。座谈会上,面对村书记周冰彩提出的在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困惑,实践团队长马乐璇建议:“利用好新媒体不仅需要发挥村委会作用,还需要激发农民自我宣传的主观能动性,讲述生态项目背后的故事,达到‘见人、见景、见生活’的效果,由内到外为本地特色产业造势,为乡村振兴助力。”

团队成员在唐里村召开座谈会。张莉洁/摄


此外,活动期间,团队还走访了广德、旌德、泾县3县20村,深入田间地头,直面乡村农户,以发放问卷、随机采访等形式调研农户对林业碳汇的认知、掌握、运用、需求等情况,分析乡村碳汇项目的现实意义和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境,为项目的推行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团队成员在调研乡村农户生计资本状况。潘子严/摄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林碳云团队指导老师周涛表示,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化了对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未来该团队将结合学科特色,持续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生态产品发展范式、林业碳汇项目进行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增长才干、贡献智慧,将青春奉献在广阔的田野中。(来源/澎湃新闻)

团队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张莉洁/摄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