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 | 蚯蚓新品种“六师1号”走出实验室—— “化污工程师”串起循环产业链
天微微亮,王富云哼着小曲儿走向养猪场,掀起遮阳布一角,扒开田垄上的牛粪,抓起一把蚯蚓,仔细察看着生长情况。“养这些蚯蚓能干啥?”这也曾是王富云的疑惑,但经过一年多的培育,蚯蚓已成为他爱不释手的宝贝。“这可是农田里的‘工程师’!”王富云俯下身去,从泥垄上捧起一把土,骄傲地介绍起来,“听得见猪叫,却闻不到臭味。看得见猪舍,却见不到粪污,这都是小蚯蚓的功劳!”六盘水师范学院龙山智能温室蚯蚓保种基地。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摄土生土长的长顺农民为何会与“化污工程师”蚯蚓“结缘”,这还得从2022年说起。年均存栏生猪22万头、禽类260万羽,养殖户数量多、分散广、难管理,60万吨年均养殖粪污曾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养殖污染治理的老大难问题,成为制约产能扩大的发展桎梏。散养的畜禽,遍野的粪污,给土地留痕道道“残迹”。当制污治污迫在眉睫,如何修复农田里的“残迹”,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2023年8月,一通寻求解决办法的电话打向六盘水师范学院。主攻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李建宏副教授及其团队接下了破解长顺县粪污处理痛点的难题——奔赴长顺县,实地考察生猪、禽类养殖场,在充分了解产业布局、土壤环境
2024-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