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简介

学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2-08-20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贵阳师范学院六盘水大专班化学科,1985年更名为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2011年11月与贵州大学六盘水能源矿业学院基础上成立的环境与化学工程系合并为化学与化学工程系,2017年5月在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基础上成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学院结合六盘水市资源优势,服务“煤、电、钢、材”四大支柱产业、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等新产业板块发展需要,开展学科、专业、平台和团队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以“煤炭洁净高效利用”为特色学科群,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冶金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冶金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

学院立足六盘水,着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教师、工程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建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冶金工程和环境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校级重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为校级特色专业、校级一流专业,冶金工程为校级一流专业。自2018年以来,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三个专业采取“1+3”化学大类模式招生。目前,学院共有在校学生783名。

学院现有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正高级实验师1人。博士16人、硕士37人、在读博士13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6人,六盘水市管专家10人,六盘水市优秀教师5人。

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近五年,共承担省教育厅“本科质量工程”教改项目14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

依托行业和专业背景,建设有“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六盘水师范学院院士工作站”“贵州省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科研实验平台”“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4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冶金节能环保与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等7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碳中和高技术研究院”1个校内非编研究机构,拥有“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创新团队”等2个教育厅创新团队,亚高原地区煤化工高效节能科技创新团队等2个市级创新团队,另建设有1个校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学院教学与科研实验室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拥有(X-射线衍射仪、元素分析仪、物理吸附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热重分析仪、激光粒度分析仪、X-荧光光谱仪、电化学工作站等)一批大型常规分析仪器,设备总价值2500余万元。

近5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等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科技厅技术基金项目13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项,市科技局基金项目22项,横向合作课题1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2500余万元。近5年,全院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10余篇,被SCI、EI收录120篇,2020年荣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近五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共获奖400余项、600余人次。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6项(其中国家级34项、省级30项和校级32项),主持大学生科研项目120余项,学生获得新型实用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2021年,在第十七届“挑战杯”贵州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在全国“黑科技”专项赛中获“行星”级作品1项;在贵州省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1项;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近五年考取研究生47人,就业率稳居全校前三。

在办学过程中,学院秉承“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坚持“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和“以学化人、材雄德茂”的办学理念。着力培养学生争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新时代大学生。【更新截止2022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