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厚道立院、人才兴院、文化润院”为发展主线,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形成品牌特色。学院党委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院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形成“一融两高三能、促进立德树人”的党建品牌,以及“创建四强支部、培育三能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教工党支部特色和“三生三爱三技能,感恩铸魂育新人”的学生党支部特色。教工党支部先后获得六盘水市党建引领教育优质均衡示范点、贵州省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党支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等荣誉称号,成为学院党建工作的标杆。
二是深化党建业务融合,服务地方发展。学院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围绕“富矿精开”战略,服务煤炭与能矿装备制造产业需求。5年来,先后建立了张铁岗院士工作站、西南煤炭开采研究院、贵州省矿山装备数字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煤炭资源开发与清洁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复杂煤层高端能矿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贵州省煤炭绿色开采及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贵州省巷道顶板可视化智能探测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9个平台和4个团队,学院与贵州誉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贵州新仁新能源、邦达集团等20余家企业深度合作。先后获得“基于负压抽采瓦斯的自除尘绿色高效采掘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低渗透性煤层结晶增透技术及新质封孔材料研究”“西南地区复杂煤层采掘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发”等科研项目立项30余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以服务企业为抓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贵州省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4项,授权专利421件。根据省能源局安排,共举办12期煤矿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为企业培训人员820人。与六枝特区牂牁镇中心校党支部联合开展“大手牵小手·助力乡村教育”主题党日活动,锤炼党员党性,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一是厚德为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学院强化师德建设,引导教师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通过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建设,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生态,形成崇德向善的育人氛围。学院生态好了,广大师生心气顺、士气高、干劲足,学院教育事业就得到了发展。一方面强化责任担当。教职工肩负育人重任,以身作则,做到“任职”不“任性”,“干事”要“干净”,“敬业”更知“敬畏”;另一方面营造和谐和美和睦的同事关系。教职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形成团结互助、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学院现有教授23人(其中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26人,博士24人、硕士44人,在读博士17人,博士后工作站1人,贵州省优秀教师1人,全省党建“双带头人”1人,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贵州省最美辅导员1人,省级“金师”2人,六盘水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2人,市管专家22人。教师先后荣获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二是厚生为本,人才培养质量持续向好。学院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材。聚焦“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筑牢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走出去能干”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三生三爱三技能,感恩铸魂育新人”的育人特色。学生先后荣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8项、省部级奖项306项,省部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6项。5年来,毕业生考研上岸、参军入伍,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就业,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呈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持续向好。
一是主动引才,汇聚智力资源。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沟通渠道,通过“点对点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千方百计把优秀人才引进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做好中国矿业大学帮扶工作,推动矿业学科发展,助力硕士点建设。
二是系统育才,提升队伍素质。学院支持教师学历提升与职业发展,支持硕士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先后有16名教师赴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学习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学校举办的“富矿精开”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拓宽知识视野,了解科技前沿动态,瞄准研究方向,产出科研成果。
三是用心留才,优化发展环境。学院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营造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向美向好的氛围。特聘教授郑西贵团队荣获2022年贵州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024年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彰显了人才驱动的创新活力。
一是文化育人,浸润师生心灵。学院依托“六个明湖”“经典精讲”等文化品牌,利用校史馆、文化浮雕、孔子塑像等特色文化景观等载体,潜移默化地使师生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发挥学校标识和学院标识的育人作用,人人知晓校徽、院徽内涵,铭记校训、院训内容,会唱朗朗上口的校歌、院歌,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并伴随终生;持续开展“理工学子读名著,人文素养伴终生”活动,使学生在名著(名篇)中汲取文化精髓、感受文化魅力。
二是家风师德,共筑育人合力。良好家风是事业的基础。学院向教职工征集家训,摘录教职工有特色有代表性的家训在学院廊道展出,如“善德善行,乐人乐己”“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多读书”“积善能裕,怀德惟宁”等,营造和谐和睦和美的家庭观念,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全体师生将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清廉正气,聚焦重点工作,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功成有我”的使命感和“爱祖国、强矿机、创新路、争第一”的精气神,一以贯之抓好落实,助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贡献矿业与机械工程学院的力量。

学生在岩博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21级安全工程专业学生杨林方
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省级决赛金奖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学院在六盘水粤海环保有限公司访企拓岗

李涛教授获得贵州省科学技术奖

陈俊老师为学生讲解智能家居系统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