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视频报道  媒体师院
学习强国 | 向光而行——记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科研助理梁佳俊
信息来源: 六盘水师范学院     发稿编辑:     发布时间: 2023-09-01    查看 57  次   字体:[] [] []

2023年9月,第15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名单公布,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团队获国家级奖项5个,获省级奖项27个。其中,梁佳俊参与指导的学生团队项目,获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项12个。

梁佳俊,贵州思南人,毕业于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8级新闻学专业,2022-2023年任文学与新闻学院科研助理,兼大学生记者站指导教师。在校期间累计发布新闻稿件200余篇,多篇稿件被人民日报、中国教育在线、多彩贵州网等新闻媒体采用。学生时的他,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在矢志奋斗中迸发激昂青春;工作后的他,尽心尽责,坚守岗位,迎着光、追着光,向光而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别样精彩的人生。

在勤学善思中“靠近光”

2020年9月,梁佳俊从贵州城市职业学院通过专升本考试,就读于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从此,他便与这个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学生时期,梁佳俊一直坚信,“专升本的学生不比任何人差”,为此,他积极参与学校视频的拍摄,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并屡次获得好成绩。

2021年实习安排时,梁佳俊主动要求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实习,他知道,宣传部指导的大学生记者团,近年来成绩不凡。新闻系主任余索老师叮嘱他,“宣传部的工作又杂又忙,你一定要好好珍惜学习机会”。实习期间的经历,从此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梁佳俊勤学好思、认真努力。刚来时,宣传部让他独自负责一个重要会议新闻稿的采写。在写稿过程中,他花了很多时间听录音、整理会议内容,但因没有抓住重点,稿子必须重写。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稿子被否定,他感到委屈。稳定了情绪,还是按照老师们的建议,戴上耳机,反复听会议录音,以求理解会议内容。当天晚上,他写稿到凌晨。宣传部的王良豪老师陪着他,精心指导下,最终稿件通过了审核。

宣传部的工作较为繁杂,经常加班。梁佳俊看到老师们都在加班干活,便主动要求分担部分工作。梁佳俊说,王良豪老师一直把他当家人看待,经常跟他聊天,聊了工作,还聊生活,聊人生的意义。就这样,他们慢慢从陌生变成了熟悉,从熟悉变成了朋友。梁佳俊对王良豪的称呼也从“王老师”变成了“小王哥”。“小王哥就像一位大哥一样照顾着我,是我的良师益友,如果没有他一次又一次的鞭策,就没有今天的我。”在宣传部实习的这段经历,让梁佳俊终生难忘,受益匪浅。

2021年11月8日,校大学生记者团召开记者节座谈会,看到大家发言时都情不自禁地流了泪。梁佳俊非常好奇:“为什么他们会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宣传部老师陈挺说:“一个好的团队,是陪伴出来的。”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梁佳俊明白,指导老师陈挺和王良豪,对于大学生记者团的重要意义。他们与记者团的小伙伴们融为一体,以真情带人,在实践中锤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同时,积极向校外的新闻媒体推荐学生新闻作品,促进学生有成就感,找到努力的方向。在指导老师和大学生记者团的同学们身上,梁佳俊不仅学到了宣传本领,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在砥砺前行中“追随光”

“回来吧,佳俊,回来带学院大学生记者站的孩子们。”2022年5月26日,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龙尚国,在得知梁佳俊实习结束,就第一时间联系他,希望他回到学院,帮助指导记者站。

已经回到铜仁家里的梁佳俊,二话不说,第二天就赶回了学校。一回来,梁佳俊就说,宣传部忙得很,文新学院这边岗位没有落实前,他得先去帮几天忙。龙尚国知道,重情重义的梁佳俊,始终惦记着曾经共事、待他如手足的师傅们。

他的师傅陈挺和王良豪为了帮助他适应接下来的工作,就对他开展培训。他们从学校大学生记者团的发展历程、管理模式、运营机制、学生管理等方面,让他进一步熟悉,希望他能运用这些经验,去帮助学院记者站的发展。“不要认为当了老师。就可以放弃学习和进步,别忘了一个月前,你还是他们的学长!”王良豪的话,语重心长,意在提醒梁佳俊,要他不停地学习,时刻保持初心,平等地和学生相处。

在文学与新闻学院,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地点让他倍感亲切,而“设备少、管理难、人员散”的问题,却让他犯了难。正在迷茫的时候,龙尚国拍拍他肩膀说,“放手去干吧,有什么困难,找我!”很快,摄影摄像器材、办公地点、办公电脑等等先后得到解决。根据学院党委要求,大学生记者团也更名为“大学生记者站”。在记者站办公室安装电脑电源时,梁佳俊看到龙书记跪在办公桌下面去插线路,心里顿时一暖,内心很受触动。他说,“凡是学生有困难,龙书记和其他老师们,总是亲力亲为地想办法,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

记者站的办公室在翰学楼222室,那里的灯总会亮到很晚很晚。梁佳俊学着老师们的样子,把工作细节锁定在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帧视频画面上。当同学们写出来的稿子,拍出来的照片和视频出现问题时,他都会细心地指导,与大家一起修改。“大一没有写新闻稿的基础,大二对写稿也不熟练,大三又没有时间写。”面对这样的挑战,梁佳俊制定了记者站的轮岗制度,细化部门分工,规定部门任务,定期开展实务培训,每周改稿会等等。

一开始,只要被念到名字,心里就会很紧张,忐忑着站到梁老师的旁边去。但他心平气和地指导修改文稿,很快又让我们静下心来。如今,我们都爱上了改稿,希望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回忆起那段经常被“批评”的日子,第二任影像部部长王苗苗动情地说,“梁老师其实是刀子嘴豆腐心,是他不断地鼓励和鞭策,让我更加坚定学好新闻学的决心。”

第一任影像部部长安丽回忆,有一次拍摄学院实验室的设备时,她没有布景和布光,敷衍拍摄就交了上去。梁佳俊严厉地告诉她:“作业即作品!”希望她认真对待。安丽认识到错误,端正了态度,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摄影技术慢慢提升。大三的时候,她们创立了46°摄影工作室,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摄影摄像服务。她说,在迷茫时,是梁佳俊时常鼓励她,“坚定自己的目标,不遗余力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大学生记者站第一任站长杨东梅说,“刚开始我也很不适应,还是叫他梁学长,在生活上,梁佳俊像一个哥哥,和蔼可亲。工作上,他更像一位严师,督促我前进。”称呼从“梁学长”变成“梁老师”,梁佳俊真正地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看到梁佳俊的成长与变化,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副主任吴向华老师欣慰地说,“成为同事后,梁佳俊变得更有责任心了,他踏实能干、吃苦耐劳,一心为学生服务,这点我非常触动。他的到来,让记者站焕然一新。”

在教学相长中“成为光”

模苑138是梁佳俊的宿舍,有两张小床整齐地摆放着。“一个人住为什么要铺两张床?”“有一张是留给记者站那群男生的。”他说。在日常生活中,梁佳俊是学生24小时的“贴心人”,他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潜移默化地感动学生。“梁老师和我们亦师亦友,工作要求很严,生活上却和我们打成一片。我们经常聊天到深夜,他的宿舍,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第二届新闻部部长郭堂回忆与梁佳俊相处的日子,心中满是不舍。

2023年3月起,梁佳俊全力投入第15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的准备。为了弥补学生时期的遗憾,他与专业的老师们一起,从创意想法、赛事内容、实操技能等方面为大家培训指导。经过2个月的打磨,梁佳俊满怀期待地收集作品,但有的作品还是让他失望,这些学生不认真,敷衍对待。他生气了,点名批评学生,说到动情处,他鼻子一酸了,跑出了教室。在楼梯口坐了半个小时,他开始自我怀疑:难道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吗?

知道梁佳俊的良苦用心,学生们开始自责和愧疚,有的学生主动发消息道歉。第二任编辑部副部长庞嘟,曾是让梁佳俊头疼的“刺头少年”。“没遇到梁老师之前,我很迷茫,在他身上,我懂得了一个校媒人的责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将为毕业后成为一名编辑而努力。”在梁佳俊的循循善诱和潜移默化下,庞嘟如今已经成为记者站的中流砥柱。他依然爱敲键盘,但是,他已经从“键盘侠”,变成了“用键盘守护学校的人”。

“梁老师,我们的作品获得了国家级三等奖!”2023年9月6日,第15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名单出炉,学生们第一时间向梁佳俊分享喜悦。而他参与指导的12个作品,全部在省赛中拿下好名次。“这一次,终于弥补了我学生时代的遗憾,为我在学院的日子,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他说。

回忆起这些往事,梁佳俊由衷地感谢学校,感谢老师们。从学生转变为教师,梁佳俊深刻体会到教师的不易。“每当我找不到方向时,就回想学生时代的自己,希望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就努力成为那样的老师。”

在薪火相传中“散播光”

2023年6月18日,学院大学生记者站换届,梁佳俊发表了换届寄语,标题叫“世界上第二浪漫的事”。这一篇推文,单日浏览量和转发量突破了六盘水师范学院二级学院微信公众号的最高纪录。

“梁老师能不能留下来,继续教我的孩子?”从朋友圈得知他要离开记者站后,一位2022级的学生家长专门发私信挽留。在记者站换届大会上,学生们非常动情,他们泪眼汪汪地望着梁佳俊,拿着稿子的手不停抖动,他们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诉说出心里话。看着这些学生,他的脑海里闪过一帧帧日常相处的情景,再也克制不住情绪,眼泪刷刷地往下流,他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任何话语。

“梁老师你不要走……”一个声音冒出后,一个、两个、三个……整个会场哭得泣不成声。见此情景,在场的师生无不动容。“真情”这颗曾经在大学生记者团疑惑过的“子弹”,在这一刻,击中了他的眉心。

记者站换届的阵痛,一直持续了几个月。用梁佳俊的话说,“就像认真谈了一场注定没结果的恋爱。我不是一个爱哭的人,但告别的那天,我真的像失恋一样伤心与落空。”直到今天,梁佳俊的朋友圈还置顶着学生们在欢送会上表演的视频《我爱写稿》:“我爱写稿,写稿使我快乐;我爱写稿,写稿使我进步……”每看一次视频,梁佳俊内心都五味杂陈。他24岁的青葱岁月,与学生一起定格在鲜花簇拥的大学生记者站。“无论哪个组织,名称只是一个代号,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一群人,是那段用真情培育静待花开的日子。也许人生只有这么一次经历,但值此一行,此生不悔。”

在梁佳俊离开后,记者站走了不少人,团队士气、发展前景都受到影响。远在贵阳的他收到学生要退出记者站的信息,急了。“解铃还需系铃人”,梁佳俊马不停蹄地赶回学校,把离开的学生召集在一起,为他们开散心结、指引方向,鼓励大家留在记者站继续发展。“我虽然离开了,但大家照样可以把稿子发给我修改。只要大家需要,我一直都在。我还会经常回来看你们的。”学生们像吃了“定心丸”一样,又纷纷回来了。

时时放不下心,方能事事放得下心。离岗后,梁佳俊仍旧时刻关注大学生记者站的发展动态。他像一颗“螺丝钉”,把自己紧紧地钉进了学院师生的心里。如今,他还在继续无偿为记者站的同学们改稿件,审微信。这场没有时间限制的“售后服务”,让同学们觉得他从未离开。“作为一名老师,现在最让我有成就感的,是哪怕我不在学校,也还是天天有人叽叽喳喳地叫着‘梁老师’;是看着他们进步,独当一面去完成宣传工作;是看着他们获奖,为他们开心也为他们骄傲……这份温暖提醒着我,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在送别梁佳俊的那一天,龙尚国感慨万千:“佳俊这个孩子很优秀,他懂得感恩、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样的品质非常难得。能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拥有这样的同事,是我们的骄傲。”

“还会有第二个梁佳俊吗?”看到自己曾经的学生成长为比肩的同行,新闻学系主任余索受到极大鼓舞。她说,我找寻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用一盏明灯点亮另一盏灯。余索动情地说,“我希望将来会有千千万万个他,去传递教育的火把,延续这一份责任和奉献精神,将新闻学专业撑起来。”

“教师平凡,却也非凡;教师普通,却也崇高。薪火之所以长燃不灭,是因为总有着新柴选择发光发热。正是因为我的老师们在前面提着灯,才有今天的我。现在,我也成为这样的人了,为学生们擎着火炬,告诉他们前面的路应该怎样走。直到他们,最后也会成为我。”梁佳俊动情地说。

【记者手记】教师的敬业与否不在于其从业时间长短,而在于他倾注的心血和精力。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推动一个灵魂,只有努力成为学生前进的“引路人”,当好生活上的“知心人”,做好学生服务的“及时雨”,才能唤醒千千万万个“梁佳俊”,以心为笔,书写高校思政教育“情”答卷。

(来源:学习强国)


              
 
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 |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 邮编:553004
您是本站的:
 位访客  
最佳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6.0以上
©.nzcms.2011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