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校内新闻
科技讲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过往与未来:形成、价值解读及旅游融合模式”开讲
信息来源: 六盘水师范学院     发稿编辑:     发布时间: 2023-11-16    查看 195  次   字体:[] [] []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11月15日晚,由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博士、副教授刘安乐主讲的科技讲坛系列讲座之“三线建设工业遗产过往与未来:形成、价值解读及旅游融合模式”主题讲座在博学楼知行讲堂(原117室)开讲,刘安乐带领在场师生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三线”之旅。

“为什么电影《你好,李焕英》里湖北生长的孩子会一口流利的东北话?”“什么是三线建设?”刘安乐利用两个问题结合相关视频生动的诠释了“三线建设”,即20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建设百废待兴、腹背受敌,中共中央根据国际形势研判,将中国内地腹地划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在今天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山西、甘肃、宁夏和青海等三线地区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遵循统一布局、整体搬迁、重新建设一批军工企业、基础工业、配套基础设施及其相关科学研发事业单位的建设过程。

刘安乐从三线建设战略提出背景、三线建设战略布局、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过程、三线建设“两基一线”的战略布局四个方面详细讲解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并对“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旅游产业化价值分别进行了讲解、分析、解读。他说,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过往具有明显时代背景和独特组织架构,代表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记忆。

六盘水因“三线”建设而生,“三线”建设是六盘水的根。刘安乐介绍,中国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不仅仅包括一般工业遗产基本内涵,还应该包括三线建设时期记载的社会集体、国家认同、地方与时代记忆等众多非物质性内涵。六盘水煤炭基地建设与“三线”工业遗产的形成一共经历了谋划与设计、基础建设、建成与运行、转型与遗产化四个阶段,创造出了关于三线建设人与事的丰富“三线”工业遗产,例如“七十三”等保留至今的地名以及钟山区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旧址、六盘水革委楼(市级历史保护建筑)、师院干打垒建筑群等三线建设遗产。

刘安乐向在场师生分享了盘州市“三线文化”主题园(671厂)、六枝矿地宗矿、盘州火烧铺、水钢等六盘水市“三线”工业遗产资源的现状,并以六枝矿区的四角田煤矿、水城矿区的水城钢铁厂以及盘县矿区的671厂为例,对六盘水市“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讲解。他得出结论,六盘水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丰富,部分遗产资源已经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但整体上看依然存在保护专项资金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人才缺乏且流失严重、产权问题尚未理清、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进等问题。

刘安乐说,目前在六盘水市三线工业遗产旅游产业化开发探索中,“六枝记忆”的三线建设产业园、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AAAA景区)、凉都记忆:三线文化创意小镇、671三线文化园这些典型探索经验已经成为三线建设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经典案例,其经验与模式可为同类工矿企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未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旅游化发展模式可参考借鉴“博物馆+旅游”主题博物馆模式、三线文化+城市更新的城市公园模式、“企业博物馆+参观”研学旅游模式、“厂房+博物馆+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园模式等。

刘安乐强调,“三线”建设这种具有时间线索的工业遗存、社会经济体系及其所负载的集体文化记忆见证了中国“三线”建设煤炭工业化进化历程和社会发展过程,当代青年要留住“三线记忆”、传承“三线精神”,保护好三线企业,让三线文化基因融合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并发挥其新时代价值,促进三线工业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供稿/大学生记者团 胡兴洁 实习记者  陈忠娴  朱丽娜 图/陈栓  蔡绵绵  编辑校对/王良豪 李海飞  审核/张瑾  陈挺)

讲座现场


              
 
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 |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 邮编:553004
您是本站的:
 位访客  
最佳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浏览器IE6.0以上
©.nzcms.2011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