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词...

明湖奋斗者 | 王刚:8年80余万字的文学之路

发布者:徐超发布时间:2025-04-25浏览次数:46

从乌蒙山区的乡村教师成长为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从“豆腐块”作者蜕变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王刚用近十年时间完成了华丽转身,8年时间公开发表小说80余万字。

山村里的启蒙:在贫瘠中播撒梦想的种子

王刚出生在贵州省水城县花嘎乡的一个偏远山村。作为战乱年代迁徙至此的第三代,祖父的迁徙故事、父亲简陋的书桌、母亲温暖的怀抱,构成了他最初的精神家园。父亲用树叉木板搭建的课桌前,他聆听到了《三国》《水浒》的精彩片段,感受英雄豪情;煤油灯下,父亲的二胡声与母亲纳鞋底的声音交织,成了他童年最美的旋律。

六岁时,王刚进入新发小学。当时的乡村教育条件艰苦,石房教室破旧,民办教师还要务农。他的父亲是一名乡村教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一人包揽了多科教学。1992年的小升初考试,他父亲所带班级在顺场中学取得平均分第一,录取率第一的好成绩,这在王刚心中种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

1996年,由于家中弟妹面临学费压力,他放弃了报考高中,选择了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在师范学校图书馆,他开始接触到了鲁迅、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打开了文学世界的大门。1998年,他的第一篇散文在市级刊物发表,虽然篇幅短小,却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让这个大山男孩第一次相信:“原来文字真的可以飞翔,可以跨越山川,抵达远方。”

在蛰伏中积蓄:从乡村教师到自考路上的追光者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王刚回到了花嘎中学任教。他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将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那些在小说中读到的故事,被他巧妙地融入课堂,成为学生们的精神食粮。看着学生们渴望的眼神,他暗下决心:“绝不能辜负这些可爱的孩子,必须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十年间,他培养的学生不少考上大学。时至今日,那些从花嘎中学走出去的学生,仍有很多与他保持联系。“是您课堂上的文学故事,让我相信山外有更美的风景”,一名学生曾在教师节对他如是说。 

2005年,王刚在一次进城时看到同龄人发表的作品,深受触动,内心被深深刺痛:“难道我要在碌碌无为中度过一生吗?”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买来了汉语言文学自考教材,在煤油灯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苦读。

2007年,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公开招考,他顺利通过考试,成为该校骨干教师。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写入散文《响水河畔的诗意时光》:“命运从不会辜负每个深夜苦读的身影,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未来铺路。”

重拾笔墨:在中年重启文学征途

到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工作后,王刚与同事创建文学社,办校园刊物《拓荒》。这个时候,他依然未想到会走上写作这条路。直到多年后的一个下午,他碰见了一本叫《双水》的刊物,按照上面的投稿邮箱投去了两篇散文,得到时任水城文联主席王鹏翔的赏识与鼓励,让他燃起了写作热情。

2015年初,“文蔚水城沙龙”成立,王刚积极参与,他不仅在这里打磨作品,还为众多写作者开启了文学人生。2016年9月,他在《厦门文学》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黑狗张》,这个以乡村教育为背景的作品,给了他莫大的鼓舞。2017年8月,他又在《民族文学》发表了第一个中篇小说《猴人》,得到文友们的鼓励,这让他进一步坚定了创作小说的决心。

此后的创作之路渐入佳境:中短篇小说陆续登上《青年文学》《福建文学》《四川文学》《长城》《清明》等期刊。2024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为你种一棵树》入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长篇小说《凤凰图》入选六盘水市精品文艺扶持作品,即将由重庆出版社推出。他也因创作成绩突出,被推选为贵州青年作家代表,参加第九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从受益者到播种者:人才反哺的使命担当

如今身为六盘水师范学院教师,王刚始终牢记自己的双重身份:既是作家,更是教育工作者。他充分发挥写作阅读的特长,担任写作课教学及中学作文教学,负责学生阅读技能考察及写作技能考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担任高原风文学社指导老师,负责《跋涉者》的办刊工作。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举办文学沙龙,培养学生写作兴趣。邀请《六盘水文学》《水城文学》等刊物编辑老师与学生接触,拓宽学生发表作品途径。同时,他结合自身经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有三名学生首次在《贵州作家》发表作品,多名学生在《六盘水文学》《太行文学》《杉乡文学》《水城文学》等发表作品,许多学生加入了六盘水市作家协会。

作为六盘水市管专家,王刚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参与《六盘水地名丛书》《水城地名故事》《水城文学作品选》编稿或撰文。他不断深挖地方文化,将口耳相传的民族文化转化为文字记忆,创作发表了《拯救穿山甲》《猴人》《入戏》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小说。作为六盘水市作协副主席,他积极参与作协工作,鼓励年轻的学子们阅读写作,带动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成功的背后,是艰难的跋涉。王刚从乡村教师到作家的蜕变,于他而言不仅是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一个山区人才用近二十年时间,书写的一条关于坚持、觉醒与反哺的成长之路。

当被问及未来的创作计划时,王刚指着电脑上打开的文档说:“我正在写一个系列小说,与这座城市有关。完成这个近期目标后,我将写一部内容与非遗有关的长篇,题目暂定《变脸》。”窗外,河水潺潺流过,正如王刚所说:“故乡的山水早已融入血脉,成为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这位从大山走出的作家,正用文字架起一座桥梁,让更多人看见山区人才的奋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