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星火点亮童心 专业实践反哺成长
发布时间: 2025-08-22 浏览次数: 10

2025722日至28日,六盘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启智先锋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0名自动化专业学生,走进六盘水市钟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了为期7天的“初心如磐·科普黔行”社会实践。这场融合专业特长与基层需求的科技启蒙活动,不仅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火种,也为大学生认知社会、重塑自我价值架起了桥梁。  

 实践团成员合影 张万涛供图

 电路板上的彩虹”:当科技褪去神秘外衣

在“常用电子元器件探秘”课堂上,团队成员黄权峰用卡通贴纸类比抽象概念,拆解废旧遥控器展示元件位置,冰冷的科技知识瞬间化作童趣探索。  

实践团成员用生活化教具讲解电子元器件 李娜供图

活动初期,孩子们对3D打印机充满了陌生感,不少孩子有些胆怯,只敢远远观望。为了拉近距离,团队设计了“梦想接龙”环节,鼓励孩子们轮流说出自己想打印的东西。各种充满想象力的想法不断涌现,团队里的张万涛一边听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法,一边在电脑上同步演示建模软件的操作过程。当第一个打印好的“彩虹齿轮”从机器里慢慢出来时,有的小朋友忍不住伸手轻轻摸了摸,惊喜地说:“原来科技就像能看见、能摸到的魔法呀!”

双手唤醒科学基因:从知识接收到能力锻造

科技展厅里,手摇发电体验区排起长队。“使劲摇!灯泡要亮了!”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有的小朋友奋力转动手柄,看着灯泡从微弱闪烁到稳定发光,小脸涨得通红:“我发电了!”这个简易装置让电磁感应原理化作肌肉记忆,更在孩子们心中植下“能量转化”的思维种子。  

 

小学生通过手摇发电机理解能量转换原理  潘婷供图

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在制作木制滑行飞机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团队成员带领孩子们打磨机翼、调试重心,将空气动力学知识融入实操。此刻,“机翼角度影响滑行距离”的理论化作了孩子们心中的一颗种子,科技梦想已悄然升空。 

双向成长:实践团的反哺式蜕变

“准备这些课比应付期末考试难多了!”负责“智趣小车”讲座的团队成员感慨道。为将专业的循迹避障原理转化为儿童语言,他们制作了3版PPT。“当孩子说出‘传感器是小车的眼睛’时,我知道他们懂了。”这种教学相长贯穿全程,负责财务的小伙伴在采购模型时学会比价谈判;摄影人员为捕捉活动瞬间,钻研出儿童摄影表情管理技巧……

更深层的蜕变发生在价值观层面。在面向家长和孩子的反诈宣传现场,宣传人员用生动的案例讲解各类诈骗伎俩。家长和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当讲到遇到可疑转账要求该如何应对时,孩子们齐声大喊:“打110!”这一幕让负责宣传内容的团队成员们感慨道:“我们用专业的反诈知识为孩子们筑起一道防护墙,而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清晰认知和果断勇气,又反过来加固了我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

团队成员向居民进行防诈骗宣传 李娜供图

齿轮的啮合: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离开前夜,团队队长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我们教孩子认识二极管,他们教会我们知识传播的温度;我们展示3D打印的神奇,他们用想象力拓宽技术的边界。”这场以专业为基石的科普实践,最终成为青年与少年共同成长的催化剂——当大学生蹲下身来倾听童声,科技便有了最温暖的注脚;当孩子们踮脚触碰未来,民族复兴的火焰在他们心中越烧越旺。 

团队成员与小朋友合影留念 潘婷供图

钟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在反馈中特别提及:“高校专业资源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对接,让科普摆脱了表演式展示。大学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可持续的启蒙范式。”正如手摇发电机中咬合的齿轮,这场实践印证着最质朴的真理:教育的光亮,永远在双向激发中愈发璀璨。(供稿/陈明会 潘婷 编辑校对/詹建红 审核/张毓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