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社会实践|彝族非遗薪火相传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 2025-09-01 浏览次数: 10

八月的贵州,群山如黛,云雾缭绕,彝乡风情浓郁。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的青山绿水间,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大学生正在走村入户,与彝族老人促膝长谈,在非遗工坊观摩学习,与非遗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这支由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贵州大学三校联合组成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非遗活态传承”团队,在暑假深入彝族村寨,开展以“传承中华文脉,述说故土传奇”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深入调研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的传承与保护现状,探索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经济潜力,提炼保护和传承策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模式。

深入彝乡,把脉非遗传承现状

淤泥彝族乡是彝族文化的重要集聚地,尤其以彝族服饰制作工艺闻名。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传统手工艺正面临严峻挑战。817日至24日,实践团队先后走访岩博村、彝族服饰非遗工坊、非遗传承人及当地非遗企业,通过入户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观摩等方式,全面了解彝族服饰的制作工艺、文化内涵、市场流通与传承困境。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岩博村。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村寨,至今仍保持着较为完整的彝族传统文化。队员们分组对第四、五、六村民小组进行入户走访,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彝族服饰的传承现状。

我今年七十三岁了,从十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彝族老人杨奶奶坐在自家门槛上,手中针线穿梭不停,向队员们展示着传统的彝族刺绣技艺。“现在眼睛不好了,但还是舍不得放下这门手艺。只是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他们都想着出去打工挣钱。”

调研中发现,彝族服饰在当地仍然有着稳定的内部需求市场。在节庆、婚丧、祭祀等重要场合,穿着传统服饰仍是不可或缺的习俗。村民们对传统服饰怀有深厚的感情,视其为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然而,传承断层的问题日益突出,村中留守的多为老年人,年轻人或因外出务工、或因兴趣转移,难以静心学习复杂的彝族服饰制作工艺。

一位村干部坦言:“我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技艺失传。村里会做传统服饰的老人平均年龄都在六十岁以上,而年轻人中愿意学习的凤毛麟角。虽然政府有一些补贴政策,但吸引力还不够。”

(实践队员访谈村民现场 胡淘淘 供图)

(访谈淤泥彝族乡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柳光会现场 胡淘淘 供图)

企业引领,探索“非遗+产业”新模式

实践团队来到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在这个看似普通的非遗工坊里,队员们见证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公司创始人柳胜是当地有名的彝族刺绣传承人,同时还精通剪纸技艺。他大胆创新,将剪纸、彝绣、彝族历法等元素融合,创作出独具匠心的作品。在他的带领下,非遗工坊开发出多款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非遗产品,从传统服饰到文创礼品,从收藏品到日常用品,应有尽有。

我们不能只守着老样子,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走’出去。”柳胜向队员们介绍着他的创新理念。“我们坚持深入村寨采集传统图案,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并借助彝族火把节等民俗平台,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代市场需求相结合。”

非遗工坊在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绣娘平均年龄65岁,月收入20006000元,既解决了生计问题,更让老年人通过手艺重获尊严。非遗工坊还吸纳了8名残疾人员工,带动56人就业。

然而,柳胜也坦言,当前面临多重挑战。“手艺门槛高、年轻人就业选择多元化、市场供需不平衡等问题都很突出。哪怕月薪开到八千,也很难留住年轻人。他们更向往外面的世界,觉得做手艺活不自由。”

在岩博酒业的调研中,团队看到了另一个成功案例。在全国人大代表、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的带领下,这个曾经濒临失传的彝族酿酒工艺焕发新生。通过集体回购酒厂、传承创新酿酒工艺,探索出“党建强基、文化铸魂、产业富民”的创新发展模式,使百年酿酒技艺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在彝族服饰制作工坊了解手工制作工艺现场 胡淘淘 供图)

(访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服饰制作传承人袁春莲及公司负责人柳胜现场 胡淘淘 供图)

政校企协同,构建非遗保护新生态

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柳光会向队员们介绍了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多项举措,包括发放传承人补贴、举办文化节庆、推动非遗进景区、支持企业参与文创开发等,以促进非遗传承。“非遗传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持续发力。”柳光会说,“我们正在积极探索‘旅游+非遗’模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融合。”

(团队与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合影 胡淘淘 供图)

团队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非遗保护新生态的六点建议:

第一,推动“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建议在彝族村寨规划建设非遗体验馆,开设刺绣、剪纸等沉浸式体验课程,同步联动火把节、服饰文化节等特色节庆,打造“体验+节庆”的立体文旅场景,以互动感激活非遗吸引力。

第二,拓展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线上依托电商平台搭建非遗文创专区、推出直播带货,线下与景区商超、城市文创店建立合作矩阵,形成“云端展示+实体体验”的销售闭环,让非遗产品突破地域限制。

第三,加强非遗宣传教育。推动学校开设非遗文化必修课,支持电视台制作非遗传承人纪录片等节目,组织志愿者深入社区开展技艺展演与讲解,从青少年教育到社会普及构建全链条传播网。

第四,加大政策资金保障。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非遗活动举办,出台返乡创业补贴等政策,吸引外出青年、大学生回流参与非遗产业,夯实人才基础。

第五,系统培育传承人才。开设非遗技艺兴趣班,邀请传承人驻点授课,建立“师徒制”培养体系,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活力。

第六,鼓励创新设计转化。支持设计师与传承人合作,将传统纹样、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开发兼具文化底蕴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

青年担当,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一手资料,更在思想上经历了深刻转变。许多队员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重新思考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队员张俊杰在分享会上动情地说:“这次活动让我实现了从‘读书走出大山’到‘学成回报大山’的思想转变。岩博村的发展经验和彝族服饰非遗工坊的创新模式,让我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希望未来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李同学表示:“作为物理专业的学生,我原来从未想过自己能与非遗保护产生联系。但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科技可以为传统文化赋能。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彝族服饰的纹样数据库,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甚至可以用材料科学的知识改进传统工艺。”

团队成员利用各自专业背景,初步探讨了数字化保护、电商推广、设计创新等方案。他们计划后续通过短视频、纪录片、调研报告等形式,推动彝族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同时,团队还将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持续关注淤泥彝族乡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结语:非遗传承路漫漫,青春力量正当时

夕阳西下,实践团队结束了最后一天的调研。回首望去,彝族村寨炊烟袅袅,远山如黛。那些绣娘手中的针线,工匠掌中的银器,老人口中的古歌,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彝族服饰一针一线皆是历史,一纹一样皆含智慧。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道远。它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企业的市场开拓,需要传承人的坚守创新,更需要年轻一代的接续奋斗。

此次三校联合的“非遗活态传承”团队用脚步丈量彝乡土地,用专业视角提出解决方案,用青春热情点燃文化火种。他们坚信,只要政府、企业、学校与社会各界协同努力,非遗文化必能在创新中传承、在发展中振兴,最终绽放出“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的绚丽之花。

非遗传承之路漫漫,但青春力量正当时。这群大学生的实践故事,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更是一场生动的思政课堂。他们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在调研中坚定文化自信,在奉献中彰显青年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谱写青春篇章。(供稿/汤锡攀 胡淘淘 胡余菲 编辑校对/詹建红 审核/张毓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