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贵州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非遗活态传承”队,前往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开展以“传承中华文脉,述说故土传奇”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探访贵州省岩博酒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岩博酒业”)与当地村落,旨在深入了解企业发展历程、生产经营状况,及其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同时调研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的态度与现状。
上午9时,实践团队于岩博酒业会议室召开实践工作部署会。通过岩博村副主任彭飞和岩博酒业有限公司副总裁余秋庭的详细介绍,队员们深入了解到,岩博酒业深植彝族文化基因,并在促进当地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传承地域文化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带队老师强调了实践期间的安全纪律与调研规范。随后,队员们围绕调研任务与分工进行了充分交流,进一步明晰了各自职责,为后续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岩博村、岩博酒业负责人见面会现场。通讯员 张俊杰 供图)
(在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合影。通讯员 张俊杰 供图)
下午2时30分,实践团队走进岩博酒业厂史展览馆。在讲解员生动讲述中,队员们回顾了在余书记带领下,岩博村民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岩博酒业诞生于这一进程中,并迅速成长为驱动岩博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馆内陈列的历史照片与珍贵实物,无声地诉说着村民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前辈们在困境中迸发的非凡勇气与智慧。

(参观现场教学基地企业文化展示馆现场。通讯员 张俊杰 供图)
下午3时20分,团队深入岩博酒业生产厂区进行实地考察。队员们了解到,酒厂在坚守传统酿造工艺精髓的同时,积极引入现代先进技术,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酿酒车间,队员们近距离观察了先进的酿酒设备,了解了员工们专注工作的状态,并通过现场讲解,详细知晓了彝族文化如何深度融入岩博酒业的品牌塑造、经营理念及市场开拓策略。

(参观酒厂现场。通讯员 张俊杰 供图)
下午4时20分,队员们乘车抵达岩博村第五、第六村民小组,入户走访当地居民,重点调研彝族传统服饰的传承现状。调研发现,村中老一辈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传统服饰怀有深厚感情,在婚丧嫁娶及重要节庆场合身着盛装仍是不可或缺的习俗。然而,队员们也敏锐地发现了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村民们表达了对传承彝族服饰的殷切期望,并希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队员们深受触动,大家结合专业背景,初步探讨了资源对接、设计创新、推广销售及数字化保护等多项助力方案。访谈过程中,队员们积极克服语言沟通等障碍,与村民真诚交流,取得了丰富的一手调研资料。



(入户走访彝族村民并合影。通讯员 张俊杰 供图)
晚上7时30分,“非遗活态传承”实践队召开当日工作总结会。队员们系统梳理了访谈内容与观察所得,深入剖析了当地在交通便利性、非遗传承代际断层、特色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存在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结合调研实际和专业知识,展开了热烈讨论,初步形成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为后续深入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