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贵州大学三校联合组建的“彝心助企”乡村振兴实践队,赴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开展主题为“青春逐梦乡村,助力发展振兴”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为期八天的实地调研。通过深入探究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与运营模式,系统总结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村企融合为路径、文化赋能为根基、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岩博模式”,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一、背景与意义
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村级实体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岩博村,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淤泥彝族乡,曾是典型的贫困落后地区。面对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困境,该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带领村民依托600余年彝族酿酒文化传统,以岩博酒业为产业龙头,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企合一、能人带动、股份合作”的振兴之路。
“人民小酒”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成为岩博村共同富裕的象征。其发展经验深刻表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文化传统、激发内生动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物质与精神共富。本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探究“岩博模式”的形成机制与推广价值,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二、青春的征程与使命
8月中旬起,实践队深入岩博村开展系统调研。团队首先参观了岩博酒业生产基地,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商业模式和市场销售状况。通过与公司管理层的深入座谈,队员们进一步了解了企业的发展规划、政策支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在岩博酒业生产基地,队员们沿着酿酒生产线,开启了“沉浸式”调研。从选粮、清洗、泡粮,到煮粮、蒸粮、摊凉,再到下曲、糖化、配醇、制曲,直至发酵、蒸馏、量质提酒、分级贮存,随后进入酒体设计、小样勾调、大样勾调,最后经检验、包装成品。这19道酿酒工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环节都凝聚着酿酒师傅们的辛勤汗水和对品质的极致追求。
实践队还深入村庄,走访村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收入来源以及对岩博酒业的看法。在与董事长余留芬、总经理肖彬玉、秘书邓莉华等管理层的多次座谈中,队员们了解到企业从家庭作坊到集体企业、再到现代化酒企的蜕变历程,尤其是“村企共治”模式下村民入股分红、优先就业等机制保障,切实让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岩博现场教学基地合影 杨礼桃 供图)

(实践队与岩博村、岩博酒业负责人座谈 邓超 供图)
三、探索岩博酒业,解码乡村发展密码
岩博村,一个隐匿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曾长期面临经济困境与人口外流的双重挑战。村民们世代以传统农业为生,微薄的收入使得生活举步维艰。随着岩博酒业有限公司的蓬勃兴起,这个小村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岩博酒业的发展史堪称传奇。在全国人大代表、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的带领下,从最初的小规模酒坊到现今广为人知的“人民小酒”品牌,岩博酒业不仅在传统酿酒工艺上不断精进,更在公司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余留芬书记回顾了创业初期的艰难历程:1997年,她担任村妇联主任、村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一个负债累累、基础设施几乎为零的“空头村”。为了筹集资金,她个人先后抵押了家中的财产,采用借贷形式支持村级企业发展。她常说:“空口劝说没有用,只有身体力行才能让人信服。”村里第一条3公里长的泥土路,就是余书记和村干部们一锹一锹挖出来的。
经过二十余年发展,岩博酒业已从一个小锅酒厂起步,逐步发展为规模化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开拓市场等一系列措施,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还带动了全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人民小酒”品牌始终坚持突出本土特色和履行社会责任,使其逐渐成为岩博村最亮眼的名片。

(实践队与余留芬书记合影 邓超 供图)
四、“岩博模式”:八联八促的系统实践
实践队深入调研发现,“岩博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其系统化的“八联八促”机制。该机制以组织联建为基础,通过组建岩博联村党委和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党建引领下的资源统筹和抱团发展;以村企联合为核心,创新推行村社企合一的管理模式,实行两委班子与企业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确保发展方向的一致性。在产业发展方面,通过产业联动构建了集山地旅游、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经济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资本联营灵活运用市场机制,以滚雪球方式持续扩大产业规模。
在社会治理层面,该模式通过平安联创建立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通过人才联培创新“双向进入、双向培养”机制,引进数十名专业人才;通过文化联荣有效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和弘扬创业精神。最终通过成果联享机制,以股权为纽带让农户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就业增收等多种方式共享发展成果,形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这一全方位、系统化的机制设计,不仅推动了岩博村产业经济发展,更实现了基层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的协同推进,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完整解决方案,充分展现了“岩博模式”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五、文化赋能产业:600年酿酒技艺的现代转型
岩博酒业根植于彝族酿酒文化。《唐书》载“酒至客前,以笙推盏劝醑”,西南地区历来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的说法。据淤泥乡岩博村口碑相传,小锅酒酿制工艺源自彝族同胞水拌酒发酵工艺和小锅蒸馏工艺,自明代以来传承至今已六百余年。
企业通过非遗培训、工艺改良、产品创新(如酒糟泡脚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扎根基层,酿好一瓶人民小酒”——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岩博人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和对品质的追求。
肖彬玉总经理介绍,岩博酒业积极探索产业链协同模式。在上游原料端,高粱种植采取“本地+东北”双源供应机制;在中游养殖环节,酒糟无偿提供给周边村庄建档立卡户,形成“酿酒-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的绿色循环产业链。

(访谈岩博酒业肖总 邓超 供图)
六、村民获得感: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实践队入户走访多组村民,听到最多的话是:“酒厂好了,我们日子就好了。”村民通过入股获得分红,在酒厂就业实现“家门口上班”,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庭。
调研显示,多数村民通过入股酒业获得稳定分红,这部分收入已成为很多家庭经济的重要支撑。除分红外,岩博酒业还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模式为村民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从酿酒生产、包装到物流运输等多个环节,不少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兼顾家庭照料与收入增长。“入股+就业”的双重收益模式,显著提升了村民生活的保障感和对村庄的归属感。
村容村貌也发生巨变,泥巴路变成水泥路,旧房翻新保留彝风,卫生室、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相继建成。岩博村从“生存型村庄”迈向“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新村。





(实践队入户调研 邓超 供图)
七、挑战与未来:青春力量接续振兴之路
尽管岩博酒业已成为区域龙头,但仍面临疫情后市场波动、高端人才引进难等问题。余留芬书记展望未来,计划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打造以“人民小酒”为核心的多元化经济体。她计划在村内开发几百亩土地,用于建设民宿、康养中心和研学基地,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
肖总表示,岩博酒业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目标是在未来几年内将年产量提升至5000吨,销售额突破5亿元。企业还将继续加强品牌建设,力争在未来挂牌上市,成为白酒行业内的标杆企业。
实践队也提出一些建议,加强青年技术骨干培养、拓展电商直播渠道、推动“酒旅融合”深化发展,进一步激活产业链价值。队员们表示,将继续关注岩博村及西部乡村发展,通过学术研究、技术支持和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八、结语:岩博启示,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岩博酒业不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一个企业的发展,更是一条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带动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其成功源于党建引领下的群众路线、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创新、源于村民与企业命运与共的利益机制。
“乡村振兴是一代代人干出来的。”余留芬书记的话铿锵有力。而今,三校学子以青春脚步丈量岩博土地,以专业智慧赋能乡村未来。他们正在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让“岩博模式”照亮更多乡村的共同富裕之路。
本次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成果,不仅为岩博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更多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供稿/吴泳祥 邓超 杨礼桃 编辑校对/詹建红 审核/张毓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