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三线风貌,承奋斗遗风

发布者:马宇发布时间:2025-08-12


2025年7月21日至7月29日,六盘水师范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红色印记“易”起传承队11名队员,前往贵州省安顺市开展以探寻三线建设历史、传承三线精神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走访红色遗址、生态地标、三线建设旧址及乡村等地,探寻历史脉络,深化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认知。

生态人文见传承:从虹山湖到古镇的时代印记

7月21日,团队首站走进城市生态与人文传承现场。在虹山湖公园,开阔湖面与周边繁茂绿植构成的生态图景,展现了城市生态治理的成效,也让团队看到自然与人文交融对市民生活及城市形象的塑造作用。随后走访的古镇文创店,集中展示了蜡染、木雕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及三线建设年代相关生活用品,年轻经营者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尝试,清晰呈现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路径,让团队对保护与创新的实践逻辑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图为团队询问游客对三线建设的了解。覃倩 供图)

红色遗址寻初心:在王若飞故居触摸革命记忆

7月22日,团队转向王若飞故居。作为承载红色记忆的重要载体,故居保留了大量珍贵史料——泛黄的书信、磨损的文稿、旧时生活用品等,系统全面地呈现了王若飞同志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革命信念,以及他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的历程。团队成员通过读史料、察实物,直观地感受了老一辈革命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家国命运的情怀,对红色精神的内涵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图为询问年长一脉对王若飞精神的理解。杜澍祺 供图

三线旧址读奋斗:工业遗产中的精神密码

三线建设历史是此次实践的核心内容。7月23日至28日,团队先后走访贵航三0二医院、风雷机械厂、云马机械厂及永红三线文化博物馆,循着工业遗产的轨迹,解码那段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岁月。

贵航三0二医院老院区的斑驳墙体、老式设施,折射出当年建设者兼顾医疗保障与基建的艰辛;风雷机械厂留存的老旧机床、生产车间,无声诉说着军工生产的热潮与技术攻关的不易;云马机械厂则呈现了从军工生产到民品转型的历史变迁,其发展轨迹成为国家产业调整的微观缩影。

永红三线文化博物馆作为集大成者,前身为1969年建成的国营永红机械厂,馆内陈列的手摇机床、建设者家书、历史文件及荣誉证书等,系统还原了工厂从建设、生产到转型的全过程。团队通过研习展品,深入理解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如何在具体实践中生根。

图为团队成员查看永红机械厂建设地图。覃倩 供图

乡村田野看延续:三线精神的当代实践

实践后期,团队在深入镇宁果寨村时,实地见证了三线建设精神在当代乡村的生动延续与深度赋能。三线时期修筑的水渠等基础设施历经半个世纪风雨,至今仍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支撑,成为贯通历史与现实的物质纽带。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地村民将“艰苦奋斗、协同攻坚”的三线精神内核创造性转化为发展动能:依托特色种植实践,将三线基因内化为产业协作模式,显著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种从基础设施效能延续到精神价值升华的双重传承,清晰印证了三线精神已深度融入乡村肌理。在旅游开发中,历史资源通过场景化叙事焕发新生;在农业生产中,协作传统经由组织化经营提质增效。两条路径共同构建起精神赋能发展的实践范式,最终实现历史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活用的根本性跃迁。果寨村的探索不仅延续了三线建设者的初心使命,更通过旅游与种植的双轨实践,为“精神力量驱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具有普适意义的现实注脚,充分彰显三线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图为果寨村稻田水渠实景。孙大菲 供图

图为团队采访果寨村住民。覃倩 供图

此次实践通过串联红色历史、生态人文、工业记忆与乡村发展,让团队系统梳理了安顺从革命年代到当代发展的脉络。成员们不仅深化了对三线精神时代价值的认知,更明晰了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联,为后续传承精神、参与实践积累了扎实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