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 | 从专科到硕士,他们凭什么“逆天改命”?!

时间:2025-04-21浏览:10设置

四月的六盘水师范学院,春风送来两份十分励志的喜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专升本2022级杨显宇、2023级龙琪琴分别被大连理工大学、大理大学录取。


一位历经“二战”淬炼,终以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圆梦;一位“一战”告捷,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首位专升本应届考取硕士的破冰者。不同的奋斗轨迹,共同诠释着“起点不决定终点”的人生真谛。


觉醒时刻:从课堂困惑到人生转折


龙琪琴的觉醒源于一堂到小学的实习课。当小学生抛出“基层民主与代议制民主的区别”之问时,教案本上第12个“待查”的标记与墙上“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须有一桶水”的标语形成强烈反差。


“那一刻,我看到了专业知识的鸿沟。”专升本后,她从班级末位逆袭至第二名,这段经历点燃了她的考研信念:“我想探索自己的极限。”


龙琪琴


杨显宇的转折点则在专科的“唯物史观”课堂。当案例分析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障碍时,他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升入本科后,同窗的侃侃而谈更让他看清差距。


首战考研折戟复试,面对工作机会,他选择再战:“梦想值得第二次全力以赴。”


备考之路:两种姿态,同种坚持


龙琪琴像精准的计时器,每天7:40准时出现在图书馆三楼靠窗的座位。面对英语短板,她坚持“滚动记忆法”,日攻150个新词并做到温故知新。专业课采用“理解-背诵-梳理”流程闭环学习。没有耀眼奖项加持,但她用1000小时的专注铺就成功之路。 


杨显宇


杨显宇则是暗夜中的独行者。“二战”期间,闭门苦读的房间既是书房也是战场。面对“不务正业”的议论,他将英语阅读错题本化作“愧疚日记”,每放松一日就加倍补回。两年蛰伏,最终以复试通知单证明了自己。


重新出发:超越标签的永续攀登 



两封录取通知书跨越山海,标记着两位追梦者的地理坐标与人生坐标。 


“录取不是终点站!”龙琪琴已着手预习专业文献,她要将“一桶水”变成“活水源”。杨显宇则计划提前联系导师,弥补科研经历的不足。 


【记者手记】 

 

他们的故事打破三个刻板印象:专科不是天花板,年龄不是枷锁,失败不是终点。


龙琪琴的“一战功成”证明效率比时长更重要;杨显宇的“二战逆袭”彰显坚持比起点更关键。这是优质教育供给结出的硕果,更是学子内生动力迸发的明证。


在这条永无止境的求学路上,他们用行动诠释: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奋斗永远是最优解。(供稿/大学生记者团  杨瑞  编辑校对/王良豪  徐超  审核/管迪)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