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六盘水师范学院的窝魅·科创社,扑面而来的是金属与电子交织的气息。电脑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三维模型图,学生正专注地调整设计细节;工作台旁散落着螺丝、电路板和3D打印的齿轮等零件,三五名学生围在图纸前热烈讨论。这里是梦想起航的地方,是青年学子用智慧与激情编织机械未来的舞台。
窝魅·科创社成立十余年来,汇聚了一群热爱机械、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社团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创新科技、智慧发展为目标,聚焦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权威赛事,举办丰富活动、开展系统竞赛培训,搭建起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深度融合的平台。
“窝魅·科创社是学生社团,是课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六盘水师范学院机械电子工程系主任周大帅表示,“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助力学生成长,使其成为更具创造力、协作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其价值不仅在于丰富校园生活,更在于为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提供宝贵的软技能储备。”
在社团提供的丰富设备资源和教师团队指导下,学生们不惧挑战,勇于探索。从最初的技术瓶颈到如今的成熟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飞跃。“我们经常泡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研究,走进企业观摩调研实际生产情况,逐步攻克技术难关。”科创社的实践经历,让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张科收获满满。
正是这种不断试错、持续优化的精神,让窝魅·科创社屡创佳绩。近年来,社团成员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贵州省3D创意设计大赛等赛事中崭露头角,累计斩获国家级奖项15项、省级奖项35项。
在2022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贵州赛区中,社团成员李灿、李正道等同学围绕仿生机械设计主题,打造了一款智能化操控的螃蟹侠机器人。团队成员从市场调研入手,结合矿洞环境探测的实际需求,经过多轮设计修改和模型制作调试,最终凭借出色的创新性、实用性及人机交互设计荣获大赛二等奖。
如今,这款仿生螃蟹机器人已迭代至第四代——从最初的机械雏形,到如今灵活自如,这些不断升级的机器人,见证了学生们的成长轨迹。每一次升级,都是对知识边界的拓展,更是对问题解决能力的锤炼。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舞台,更是融合实践创新与团队协作的综合考验,激励成员突破常规,将创意转化为实体作品。比赛要求学生从创意构思、设计绘图到制作调试、优化完善全程参与,全面锤炼其工程实践能力。
“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魅力在于它用‘真刀真枪’的项目制形式,让学生在玩转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造看得见的成果中完成蜕变。这种‘酷且有价值’的体验,正是技术类社团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系主任包从望介绍,社团各项活动具有硬核技术和创意落地的双重挑战,涉及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材料科学、AI技术等,从市场调研、方案论证到加工装配、调试优化,倒逼学生突破单一学科限制,融合多个学科知识。短时间内掌握SolidWorks建模、嵌入式STM32编程等实用技能,还需将创意转化为可操作的机械装置,如智能搬运机器人、节能装置等,既贴合社会需求,又留足创新空间。
为了帮助学生稳步成长,窝魅·科创社对成员的培养有着一套科学的阶梯式能力培养体系,从基础技能培训、专项能力提升,到综合实战演练,层层递进。成员从入门走向成熟,创新与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培训—实践—展示—迭代”的闭环,将学生的创新潜力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未来,窝魅·科创社将继续深化专业优势,拓展3D打印个性创意工坊、机械电器设备维修服务,定期开设单片机开发兴趣班、3D建模基础培训等,机械电子工程系教师肖钦兰介绍,社团将助力更多学生掌握核心技能,成长为具备创新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来源:贵州日报)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生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仿生螃蟹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