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始于1980年的六盘水大专班生物科,历经生物系、生物与地理科学系、生命科学系等阶段变化,于2017年5月发展为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现有生物科学(理学师范类)、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植物生产类)和动物科学(农学动物生产类)3个本科专业。“动物学”“植物学”为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生态学”为院级重点学科立项建设。目前已建成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金课”、4门校级精品课程。2016年新增为省学位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建设点。2017年开始与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2021年生物科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2年生物科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校级“一流专业”。2023年生命科学系实验室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实验室科普创新团队入选贵州省第八届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并成功承办贵州省昆虫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视角下的昆虫科学与害虫防治研讨会。2024年以生命科学系实验室科普基地为申报主体,学校入选第四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学校)。

学院现有教职工及师资46人,其中教授7人、正高级实验师2人、副教授及享受待遇21人、高级实验师3人,具有博士学历22人、硕士学历13人,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3人,市管专家13人,校级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带头人5人,硕士生兼职导师20人。建有省级动物学教学科研团队、市级植物资源与环境生态研究创新团队等15个教学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自2012年以来,学院教师共承担科研及教改项目286个,项目经费总计4221.45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9项、地市级项目102项。发现新物种32个,其中两栖类7个、昆虫14个、蜘蛛6个、真菌5个,发现贵州省鸟类新纪录5个、爬行动物1个、两栖动物1个,植物新纪录70余种。发表科研及教改论文42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5篇、核心期刊论文132篇、教改论文23篇。出版教材1部,出版专著9部,授权专利50项。2013年,田应洲教授领衔申请的《贵州高原瘰螈属、拟小鲵属物种多样性及谱系地理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实现我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上零的突破。2020年,陈红教授及其所在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题为“A Cambrian crown annelid reconciles phylogenomics and the fossil record”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校教师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杂志上发表学术成果。

学院建有贵州省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教育厅重点实验室3个、贵州西部民族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等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教学、科研实验室面积近3100平方米。现有LC-2010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定量PCR仪、德国艾本德梯度PCR仪、美国9700型PCR仪、ND2000核酸及蛋白质分析仪、奥林巴斯荧光显微镜等科研、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达1300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在各类科技、文体活动中多次获奖。2023年在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省级奖项4项,在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中获批国家级立项3项、省级立项16项。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省级奖项2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位居全校第一,考研录取率多年稳居全校第一。

学院广泛与市内外企业、学校共建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提供重要支撑。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与市区9所中学及盘州市第二中学、六盘水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建立了三位一体合作育人模式,开展师范生合作培养。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与6家涉农企业建立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600平方米校内智能温室1个,农学实践基地近80亩。动物科学专业与15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在建动物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基地占地70余亩。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秉承“厚德博学、范行求真”的校训,“格物致知、探索生命”的院训,以“勤学善思、健体强能”的学风、“勤俭自学、立德树人”的教风、“团结实干、创新超越”的校风为宗旨,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力争建成特色鲜明,融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能力强,在省内生物学研究方面有较高影响力的学院。(2024年4月更新)

【生科科学与技术学院宣传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