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海同音”团队到达六盘水月照街道幸福里社区开展了为期七天的“三下乡”推广普通话实践活动。
“四海同音”团队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该地多为苗族、彝族聚居区,人们日常以方言、民族语言为主要交流方式。当地儿童在普通话学习中普遍存在拼音混淆、声调不准、断句不当等问题。为此,他们将课堂设在六盘水市月照街道幸福里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会活动室与活动教室,还为当地儿童设计了“基础巩固+兴趣引导+实践应用”的三阶教学方案,每天分时段面向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开展教学,从基础发音训练到综合表达应用,层层递进助力孩子们突破难点。
拼音辨析课上,团队成员用彩色的卡片展示易混淆的音素,结合口型示意图和发音技巧讲解,让孩子们在观察与模仿中区分“n”与“l”“平舌音”与“翘舌音”的细微差别。为了强化记忆,他们还编创了口诀:“舌尖抵上齿龈,气流从鼻腔出,‘n’音自然成;舌尖卷起抵硬腭,气流从舌面过,‘l’音要记清。”孩子们跟着大声朗读,反复练习,使原本模糊的发音逐渐变得清晰。
针对语言断句,团队成员选取浅显的诗歌与散文片段,用停顿符号标注节奏,再通过示范朗读展示不同断句带来的语义差异。而孩子们跟着划分符号练习,慢慢体会到“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在不同断句下的不同含义,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了让活动更有趣味性,团队成员还将普通话规范融入歌唱中。他们利用网络,寻找简单易懂、旋律轻快的推普儿歌,歌词里还涵盖一些拼音规则与常用句式,如“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普通话里有学问,字字句句要清亮”。在跟唱中,孩子们也增加和巩固不少声调知识。
“推普”实践调研活动,是一次充满意义和收获的旅程。团队负责人表示“推广普通话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场需要持续接力的行动。对于参与其中的志愿者来说,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堂深刻的成长课。团队每个人都在贡献一份力量,让普通话在泥土中生根发芽;让更多孩子明白,语言是跨越山海、抵达梦想的桥梁。”(供稿/李俊 安碧 编辑/邓婷 校对/黎红丹 文宇 杨宏霞 审核/龙尚国)
幸福里社区全景
活动合影
小朋友学习拼音
小朋友学绕口令
小朋友学儿歌
成员一对一辅导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