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童梦教育,情暖乡村”团队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南开乡花场小学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传统非遗技艺为桥梁,为当地儿童打开情绪表达的新窗口。
团队将苗族剪纸文化与心理辅导巧妙融合,通过“故事接龙+动手创作”的互动模式,让孩子们在对折、裁剪的过程中释放天性。在这一过程中,成员们不做“标准答案”的评判,而是认真倾听每个作品背后的奇思妙想。
活动中,团队特别关注儿童的非语言表达:有的孩子反复修改细节,展现出极强的专注力;有的主动将彩纸分给同伴,显露出天然的互助意识。部分沉默的儿童逐渐敞开心扉,剪纸成为他们联结友谊、建立自信的“魔法钥匙”。
为深入了解当地儿童的生活生态,团队成员同步启动“家访倾听行动”,以“尊重、共情、非评判、积极关注”为沟通准则,构建信任对话空间。不同于传统走访,成员们带着“儿童视角”走进家庭: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交流,“你画的这幅画里,天空为什么是橙色的?”等开放式提问,引导他们用画笔表达对“家”与“陪伴”的理解;对祖辈监护人,则以“您平时怎么发现孩子不开心”等生活化话题切入,避免说教式调研。
家访中收集的“儿童主观感受访谈结果”显示,82%的孩子希望“有人听我讲学校的事”,这让团队更加坚定“倾听比说教更重要”的服务理念。一位奶奶握着成员的手说:“平时娃不爱说话,今天你们问他喜欢什么,他居然说了半小时。”这些真实反馈将转化为后续“情绪日记”“故事创编”等活动设计的核心依据,确保心理支持精准触达孩子内心需求。
“孩子剪纸时眼里的光,家长谈及孩子时哽咽的瞬间,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被看见’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团队负责人在总结中提到。作为心理互助者,既要运用专业知识观察、评估、引导,更要保持一颗真诚的同理心,让关怀自然流淌。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验证了非遗艺术在儿童心理服务中的独特价值,更通过“艺术表达+家庭倾听”的双路径,为乡村儿童关爱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在此之后,团队将结合剪纸作品分析与家访数据,持续优化“文化浸润+心理赋能”服务模式,让“心育种子”在陪伴中生根发芽,照亮儿童的成长之路。(供稿/张文华 李靖童 编辑/邓婷 校对/黎红丹 文宇 杨宏霞 审核/龙尚国)
与指导老师合照
与小朋友的合照
小朋友展示自己的成果内容
为小朋友解释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