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六盘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苗岭银辉,非遗薪火纪实队”深入贵州省黔东南州黄平县谷陇镇,开展了为期7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聚焦苗族银饰锻造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走访银匠、全程拍摄锻造工艺、沉浸式体验银饰服饰文化,以镜头与文字记录,守护苗岭千年的银饰传承。
团队成员们抵达谷陇镇后,第一时间与当地苗族银匠进行走访沟通,商量后续的拍摄采访事宜。
当地银饰多由银匠纯手工打造,一件成品的诞生往往需要数小时,且多根据顾客的样品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将镜头对准了苗族银饰锻造的精细过程。锻造时,首先将银料在坩埚中淬火加热,期间匠人需不断翻动长柄钳,使其融化为银水,将银水倒入模具冷却成型之后形成银坯,置于铁砧上反复捶打延展,再经工具拉伸至所需形状,之后根据顾客需求錾刻花纹,最后清洗干净,银饰得以完工。从熔银、塑形、拉伸、再到錾刻、清洗,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手艺人的智慧与汗水。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拍摄了银饰锻造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非遗宣传影像素材。
在采访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银匠大多为家族传承,工坊规模普遍不大,主要接受客人来样定制,产品包括手镯、戒指、项链、凤冠、头饰等多种类型。银饰图案风格丰富多样,尤以龙、凤最具代表性,且每种图案都有特殊寓意,如凤冠专属新娘,花帽属未婚少女,红帽流苏象征已婚。银匠王朝武师傅表示:“打银样样都讲究”,面对人们快速变化的喜好,他认为必须“与时俱进,边学边创新”。另一位银匠杨师傅则对团队的采访表示欣喜:“特别高兴有人来宣传家乡的银饰文化。”
谈及传承现状,匠人们普遍流露出忧虑。当前银饰锻造工艺传承面临多重挑战,金银原料价格上涨、年轻人外出、学习技艺费时复杂导致后继无人。虽然文旅融合吸引了一些外地顾客,但其偏好更倾向于流行元素,传统元素有所式微。被问及是否会让后代学习“打银”时,匠人们多表示“看孩子兴趣”,但也无奈感叹“要是没人学习也只能失传了。”
7月11日,实践队员亲身体验了苗族传统银饰服饰。佩戴银饰在苗族人心中,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文化的传承。在当地盛大的节日中,如“九二七”,人们都会身着缀满银饰的盛装参与花车游行等庆典活动。当队员穿上全套银饰盛装时,不禁惊叹其精美,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其分量。一套完整的银饰盛装重量可超过20斤。每一片闪亮的银片,都承载着苗族人民深厚的文化自信。
为期一周的实践,队员们走访了谷陇镇大大小小的银店,观赏了无数精美的苗族传统银饰。最终,团队带回了2万余字的银匠口述史以及大量的银饰影像资料。这些丰硕成果将转化为非遗传承的重要资料,在让苗岭银辉穿透群山阻隔,照亮非遗技艺更远的传承之路。(供稿/张广琴 郑忠丽 龙碟 雷衍 编辑/邓婷 校对/黎红丹 文宇 杨宏霞 审核/龙尚国)
团队与银匠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