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三下乡丨溯源生命起源地,青春叩响寒武纪

发布者:王琳发布时间:2025-07-17浏览次数:17

7月8日,文学与新闻学院“寻迹千石板·光影述乡情”实践队赴贵州省黔东南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与屯州村,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通过实地拍摄、深度访谈、沉浸式体验等形式,聚焦寒武纪“金钉子”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群及陈列馆等,挖掘古生物化石在科研科普与文旅融合中的独特价值,助力古生物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文旅融合,讲好苗岭化石故事

剑河县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是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三大遗址之一,也是贵州苗岭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组成部分。这里地层出露连续,发育良好,门类众多,化石丰富,位居全世界同类型的第三位。近年来,随着“金钉子”影响力的提升,八郎村吸引了大量外地旅游团和研学组织前来参观。

在八郎村陈列馆,科普讲解员刘星宇手持化石标本,正向一个研学团队生动讲解:“这块石板中封印的是5.2亿年前的海洋霸主——宽背虫,也是我们‘金钉子’的标志性化石。”讲解员的另一个身份是八郎村化石守护人刘锋的儿子。在这之前刘星宇考取了导游资格证,他将导游讲解技巧与地质学知识巧妙融合,把深奥的专业术语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观众沉浸于亿年前的海洋世界。

薪火相传,守护苗岭“金钉子”

在刘锋老师家中,团队成员们参观了新落成的“赵云龙教授野外工作纪念室”,刘星宇向团队成员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化石标本。如今,传承的接力棒交到了刘星宇手中,他不仅在讲解上精益求精,还创新科普形式,将古生物化石与拓印技艺相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化石拓片文创产品,让游客可亲手触摸和带走“亿年的记忆”。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以镜头为笔,记录点滴。跟随着刘锋父子的脚步,团队深入山野,真实记录了从岩石中探寻、清理化石的完整过程;在陈列馆内,聚焦游客与化石标本的生动互动。

困境求索,激活苗岭“金钉子”

在屯州村古生物化石陈列馆,团队成员采访了村支书张鸿。张鸿介绍,自2018年“金钉子”获得国际认证后,村里基础设施大幅改善,甚至建立了主题广场展示“苗绣化石”系列作品,将苗族非遗技艺与古生物化石形象结合。尽管拥有国际级的化石资源,但旅游发展仍面临专业人才短缺、配套设施不足等挑战,专业讲解员队伍规模小、陈列馆开放不稳定、研学接待体系尚不成熟等问题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团队成员建议,未来应加强对本地青年人才的培养与支持,推动讲解员队伍专业化、稳定化;同时,继续鼓励“化石拓印”“苗绣化石”等文创开发,促进科普、文旅与非遗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IP体系。

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感受到古生物科学的魅力与两代人坚守的匠心,也更清晰地认识到科学传播与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团队成员们希望未来能用青年视角和专业技能,讲好贵州苗岭的亿年故事,为古生物保护传承与地方发展注入青春动能。(供稿/唐珊 安妮 杨海 郭玮琦 朱晨旭  编辑/邓婷  校对/黎红丹 文宇 杨宏霞  审核/龙尚国)

团队合照

团队成员探访屯州村古生物化石陈列馆

陈列馆讲解员刘星宇为研学团队讲解

团队成员拜访赵云龙教授野外工作纪念室